宋仁宗宝元元年,西夏大举兴兵犯边,宋朝接连损兵折将,丢失数镇,重镇延州 (今延安)成为孤城。
康定元年,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。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,战后城寨焚掠殆尽,戍兵皆无壁垒,散处城中。
范仲淹到任后,加强军事防御,整顿军队,修筑城堡。战争的形势严峻,宋军长期处于被动防御的局面,范仲淹深感责任重大,压力巨大。
他站在孤城之上,秋风萧瑟,满目荒凉。一股凄凉之感涌上心头,写下了这首《渔家傲》。
《渔家傲·秋思》
范仲淹〔宋代〕
塞下秋来风景异,衡阳雁去无留意。
四面边声连角起,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。
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。
羌管悠悠霜满地,人不寐,将军白发征夫泪。
这首词的大意是:
秋天到了,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,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。黄昏时分,号角吹起,边塞特有的风声、马啸声、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。连绵起伏的群山里,夕阳西下,青烟升腾,孤零零的城门紧闭着。
饮一杯浊酒,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,眼下战事未平,功名未立,还不能早作归计。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,天气寒冷,霜雪满地。夜深了,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,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,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,只好默默地流泪。
据宋人魏泰 《东轩笔录》载,范仲淹此时曾作了几首渔家傲词,均以 “塞下秋来” 为首句,“颇述边镇之劳苦”,但存传下来的只此一首。
这首词历来评价甚高,认为是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,为苏、辛豪放派词的先驱。
起句以“塞下”点明区域,以“秋来”点明季节,以“风景异”概括地写出边疆秋季和内地大相径庭的风光,尤一个“异”字,道出作者这位苏州人对西北边塞季节变换的敏感及惊异。
次句写所在地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急飞,毫无留恋之意。“无留意”三字以遒劲的笔力透出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的荒凉景象。
“四面”句续写边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。带有边地特色的一切声响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,形成了浓厚的悲怆氛围,为下阕的抒情蓄势。
“千嶂里”两句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。
“长烟落日”,颇得王维名句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之神韵,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。
“孤城闭”三字,展现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,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。
过片后“浊酒一杯”二句,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,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?久困孤城,他们早已归心似箭,然而边患未平、功业未成,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?
“羌管悠悠”句刻划入夜景色,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。
“人不寐”二句,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,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、鬓发染霜、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。这10个字扣人心弦,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。
此词慷慨悲凉,既写出了边地生活的艰辛,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、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。